就在这一郑重宣示的几个月后,北京经开区用实际行动回应。2021年开年,北京经开区的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获得可再生能源“碳中和”智慧园区认证,成为国内首家“碳中和”智慧园区。
“碳中和”是指企业、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,通过植树造林、节能减排等形式,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实现二氧化碳“零排放”。国内首家“碳中和”智慧园区,实际上是在北京经开区坚持绿色发展、推进宜业宜居绿色新城建设中诞生的。
金风科技智慧园区2010年在北京经开区开建,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,园区采用智能化设计,包括智能微网、节能模块、智能水务、园区智慧运维、智慧农业及智慧健康六大模块。“要成为‘碳中和’智慧园区,低碳环保、舒适宜业的建设理念必不可少。同时,‘碳中和’智慧园区需要较高的清洁能源使用比例,实现风电、光伏等能源的多能互补,并借助智能微网、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实现‘碳中和’。 ”金风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,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配置两台总容量4.8MW的风电机组和总容量超过1MW的光伏发电设备,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采集和消纳;一台600kW和两台65kW的微燃机,使用天然气发电,使园区实现了冷热电三联供,系统产生的能量就地消纳,冷、热水可直接用于楼宇供热和冷却系统;包括全钒液流储能、锂电池,以及超级电容器等在内的储能装置,用于系统的削峰填谷,平滑功率波动,大大提升园区供电质量;选用500kW柴油发电机,用于模拟海岛型微电网的项目运行。
正常情况下,园区内的温室气体,主要由电力、天然气、汽油等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。去年全年,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总用电量1573万度,其中使用金风科技自有风电机组和光伏设备发电量482万度,剩余电量购自电网。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园区用电负荷存在时间差异,新能源电量得以返送电网消纳的情况下,加上自发自用绿电,园区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近50%。同时,通过各项技术实现节能,提高能效,也对实现“碳中和”园区具有突出贡献。目前,依托节能技术和能效平台,园区年节约用电量达到60万千瓦时,总碳排放量减少426万千克。
诞生国内首家“碳中和”智慧园区,是北京经开区绿色发展的注脚。建设宜居宜业绿色城区是北京经开区“四区一阵地”功能定位的重要部分,至今已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、国家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绿色园区,同时一批绿色工厂破茧而出。
2016、2017 年,北京经开区还在每年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,而转眼到了2019、2020 年,区内的企业已经自发建设绿色工厂,并通过自身的绿色建设带动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发展。北京奔驰通过干式喷漆室改造实现VOCs减排,锅炉的低氮燃烧改造实现氮氧化物排放量减低,同时还开展了光伏发电系统、地源热泵系统等一系列改造,被评为首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——“绿色工厂”。2020年,北京奔驰还成功获批“绿色供应链”,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协同绿色发展。如今在北京经开区,像北京奔驰一样的绿色工厂已经突破 20 家,而绿色供应链也在2020年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同时获批3家。
视线从绿色工厂内转向北京经开区街头,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区俨然形成。从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行先试区以来,北京经开区先后制定“三年建成千个充电桩”、“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0.9公里”目标,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,成为全市首个充电服务半径达到0.9公里的重点区域。未来经开区将实现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1∶1的配套建设比例,在完善的充电服务环境中,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使用量,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。
随着国内首个“碳中和”园区在区内成功实践,北京经开区以此为契机,已经启动对整个亦庄新城范围“碳达峰”及“碳中和”的方案研究,将带动更多的企业践行“碳中和”的国家战略。在北京经开区形成的“碳中和”标杆经验,还将逐步向全国各地辐射。全国政协委员、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表示,将通过改进技术、优化园区能源结构,进一步减少金风科技亦庄园区碳排放,当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到最小化后,未来可进一步通过购买CCER或植树造林等碳补偿方式实现碳中和。武钢建议,从更长远以及全国范围来讲,可再生能源“碳中和”园区拥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复制性,在“30·60”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背景下,在我国广泛的城乡区域,率先在有条件地区开展100个绿色城市、1000个绿色园区、10000个绿色乡村示范工程。
全国的“碳中和”目标实现需要无数个“碳中和”城市,而“碳中和”城市的实现需要无数个“碳中和”园区。北京经开区在践行“碳中和”战略中勇当先锋,探索形成更多的先进经验向全国辐射,从最小的“细胞”做起,引领这项40年的“碳中和”长跑。(来源:亦城时报)